有人抱着凉席睡楼道,有人组队去快餐店“蹭空调”,更机灵的直接在操场支帐篷,边抹花露水边和蚊子打游击。酒精擦身、水盆摆阵、公交车吹冷气……
这些土法降温招在朋友圈刷了屏。工厂车间里,吊扇搅和的全是热风。“干活时候衣裳能拧出水,这两天倒下去仨工友了”,沈阳车间的师傅们嗓子哑得像砂纸打磨过。塑胶跑道晒得发软,踩一脚能留下浅窝窝。
这波高温的幕后推手,是西风带上一疙瘩赖着不走的暖脊。打个比方,好比东北上空扣了个玻璃罩子,凉风进不来,热气散不掉,越捂越烫手”。往年这种暖脊顶多待一两天,冷涡过来就给它冲散架。可这回它稳当当盘了四五天,干热气团可劲儿烤着地皮,攒够热量就憋出这场破纪录高温。
建筑特点还火上浇油。北方房子墙厚窗小,本是为锁住三九天的暖气,这会儿倒成了焖罐的帮凶。这和南方薄墙大窗的设计刚好反个儿,人家35℃照样通风透气,东北人在同温度下热得直薅头发,犹如困兽斗,在屋里越待越闹心。
在5月28日,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也说了,以后五个年头里的任意一年,可能会再次打破高温纪录,那么会是2025年吗?
咱国家6月均温也创下历史新高,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说气候变暖大背景下,极端高温的频次和强度都在往上窜。虽说今年有拉尼娜这个“外挂”,可前五个月全球均温照样稳坐历史第二把交椅。
现在是6月29日的凌晨,小编只能开着空调码字,眼瞅着就要七月了,咱东北又要迎来更磨人的挑战,那就是干热转成湿热。六月底这拨高温属于干热型,太阳明晃晃照着,空气干得冒烟,躲阴凉地儿还能喘口气。
可等七月下旬副热带高压往北拱,带着太平洋的水汽扑进东北,空气立马变成湿漉漉的毛巾。这时候体感温度能比实际再蹿高五六度,所以现在没做好防暑降温准备的东北人,真得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了。
三甲医院的大夫也解释过,这湿度一旦过了60%,汗珠子就像被胶水糊在皮肤上,咋也挥发不出去。身体散热的路子被堵死,心脏扑腾得快要蹦出来,那股闷劲儿顺着骨头缝往全身钻。东北老辈管这叫“上蒸锅”。
往年这时候大伙还抱怨“晒脱皮”,今年怕要体验“出门五分钟,汗湿两层衫”的南方专属套餐了。
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》写着咱国家极端高温和暴雨天越来越密,北方变暖速度比全球平均还快一截子。辽河流域往后可能常碰见“暴雨刚退场,高温就登台”的连环套。
往后年年得挨烤?冷涡系统马上带来短暂清凉,气象爱好者圈里预测,六月底到七月初东北能喘口气。可别高兴太早,七月上旬到八月初才是东北正经的“三伏天”。等副热带高压完全控场,湿度噌噌往上冒,体感温度比现在还得难受。
真正的麻烦在于气候基线漂移了。气象局数据点明今年高温提前突袭,和全球气候模式乱套直接挂钩。本该六月中下旬下雨的南方被暴雨摁住气温,北方反被大陆高压捏在手心,晴得不见片云彩,高温可不就撒欢了?这种天气系统“错位”,往后怕要变成家常饭。
应对招数也在升级,气象台提醒高温时段尽量躲在屋里,户外干活避开晌午头,特别是这个时间段还在户外工作的人,一定要注意防暑;饮食清淡点,衣裳挑透气的;屋里勤通风别捂汗。
长远看,城市得重新掂量建筑隔热标准,高校宿舍装空调从“锦上添花”变成“雪中送炭”,哈工大这回靠空调上了热搜,好几所大学已经跟着动工改造了。
日头西沉的沈阳胡同口,老李头摇着蒲扇坐在石墩上,脚边的冰镇啤酒瓶凝出水珠子。“早年间的东北夏天,谁家备过这玩意儿?”他眯眼瞅着写字楼玻璃幕墙晃眼的反光。
空调外机的嗡鸣从四面八方涌来,和树梢蔫巴巴的蝉叫搅成一团。气象云图上,代表冷涡的蓝色云团正慢悠悠往东北飘:这缕清凉能续几天还说不准,但每个摇蒲扇的老东北都咂摸出点滋味:那个“夏天不用开电扇”的家乡,兴许真要留在老照片里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