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解读本文之前,需要简单了解一下事件的背景。晋献公死后,国内大乱,原太子申生被逼自杀,骊姬的两个儿子先后被立,又先后被杀,国内无主。晋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,继位为晋君,是为晋惠公。晋惠公回国之前,曾答应秦穆公三件事,却都出尔反尔。第一、秦穆公的夫人穆姬,是晋献公之女,故太子申生的妹妹。晋献公之妃贾君,对穆姬有养育之恩,算起来应该是晋惠公的庶母。穆姬请晋惠公回国后要好好照顾贾君,结果晋惠公不仅没有好好照顾她,而且还强奸了她。第二、晋献公因为骊姬一事,对诸公子进行清洗,大家纷纷逃难。穆姬让晋惠公要把在外避难的诸公子都请回来,但晋惠公怕失去君位,对诸公子仍然采取排斥的做法。第三、晋惠公回国之前,曾答应把河西五城给秦穆公,然而他回国之后,却百般推辞,背信弃义。
更为可恶的是,当晋国发生饥荒的时候,晋惠公问秦国借粮时,秦穆公不计旧怨,慷慨出手,救晋国百姓于死亡线上。可第二年,秦国发生灾荒的时候,秦穆公问晋国借粮,晋惠公不仅不借,反而出兵攻打秦国,结果战败被俘,这就是本篇文章的背景。
顺便说一句,在《东周列国志》中,阴饴甥也是力主不给秦五城的人,他的理由是“君所以赂秦者,为未入,则国非君之国也。今既入矣,国乃君之国矣,虽不畀秦,秦其奈君何?”意思是你之前答应给秦国都城,是因为你还不是国君。现在你已经是国君了,即使不给秦国,秦国又能把我们怎么样?现在,晋惠公在秦穆公手里,阴饴甥再次出马。
秦穆公问晋国内部是否和睦,他的意思很明显,是问晋惠公治国水平怎么样,是否搞得天怒人怨。事实上,晋惠公当政期间,大搞党同伐异,血腥清理,晋国上下离心离德,矛盾重重。但阴饴甥非常狡猾的回避了这个问题,而是大讲君子与小人之不和,而且语带威胁。小人们威胁要立太子圉,不惜交好戎狄来对抗秦国,君子虽然知道晋惠公的过错,却也不怕通过征收赋税来加强武备,迎接秦国的二次进攻。阴饴甥的意思非常明显,如果秦国不放晋惠公,不管是君子,还是小人,都会以秦为敌誓言报仇。
秦穆公看对方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,进一步问你们国家认为晋惠公怎么样?仍然是治国水平的意思,但阴饴甥再次回避了这个问题,继续摆出君子小人之争来回应秦穆公。重点指出,现在晋惠公已经知错了,而且已经做出了悔改的态度,心悦诚服,你这个放了他,他必然对你感恩戴德,这样秦国就可以威德服天下而成就霸业。反之,如果秦穆公不释放晋惠公,那么晋国另立太子圉,就会与秦国对抗,代价更大。
阴饴甥打动秦国的是成就霸业,这也是历代秦国国君所一直奉行并坚决执行的策略。为什么是秦统一天下?这是最主要的原因。在当时,晋国虽然发生内乱,但实力犹在,秦国羽翼未丰,如果两国之间硬碰硬,必然会两败俱伤,有损于秦国的霸业。而且,在晋惠公被俘之后,尽管他没有履行善待贾姬的诺言,但穆姬还是向秦穆公求情,甚至不惜以死相逼,请求秦穆公释放晋惠公。基于这两点考虑,秦穆公决定释放晋惠公。
李梦生在解读本文时说阴饴甥“表现了一个杰出的外交家的非凡才干”,我不敢苟同。晋惠公被俘,实是咎由自取,而阴饴甥应该也起了为虎作伥的作用。在与秦穆公谈判的过程中,阴饴甥拿出光脚不怕穿鞋的架势,实际上是色厉而内荏,是以进为退的策略。在回答穆公的问题时,也顾左右而言他。孟子云,“君子可以欺之以方,而难罔以非其道。”在秦晋交往的过程中,秦处处以君子之道待之,包括后来的重耳,但晋国却处处利用秦国的善良耍小聪明,贪小便宜。表面上看,不管是晋惠公还是阴饴甥,都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,是占了便宜,晋惠公要回国继位成功了,割让土地没有执行,问秦借粮也给了,让秦释放晋惠公也放了,但是秦国吃亏了吗?没有,秦国看的是大势,是信用,是惠以及民,是政治家的气魄。相较之下,阴饴甥最多不过是小商人的狡侩而已,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,欣欣然于三瓜俩枣,而忘记治国之道。晋惠公之败,晋国之衰,不也宜然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